重磅:微信2016年带动全社会消费4475亿元!
微信2016年带动全社会消费4475亿元!
近年来,微信拉动的信息消费规模增大、消费来源增多,拉动作用持续升级。据测算,近一年,微信拉动全社会信息消费达1743亿元,同比增长26.2%,相当于2016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.54%。主要包括流量消费与内容及服务消费两方面。
近年来,微信拉动的信息消费规模增大、消费来源增多,拉动作用持续升级。据测算,近一年,微信拉动全社会信息消费达1743亿元,同比增长26.2%,相当于2016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.54%。主要包括流量消费与内容及服务消费两方面。
其中,近一年微信带动流量消费1587亿元,同比增长26.6%,拉动行业流量消费超三分之一。在流量消费方面,微信与电信运营商互利共赢,推动降资费、提用量、稳价值,助力行业流量经营转型。微信生态的逐步完善,资讯、文学、视频、音乐、游戏等内容的日益充实,提升了用户对流量使用的需求,激发了流量消费潜力。

在内容及服务消费方面,微信通过原创保护、互动分享、升级服务体验等多项关键举措,进一步提高了用户微信游戏、表情消费,并大幅提升了第三方开发者的热情,实现了供需有效对接与相互促进。据测算,近一年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消费规模达56.3亿元,同比增长20.4% 。
在信息消费之外,微信以其社交、平台以及生态功能属性,连接影视、吃喝玩乐、打车、火车票机票、酒店旅游等多种消费场景。改变了用户消费习惯与模式,拓展了传统消费需求,提升了消费品质。经测算,在生活、娱乐、交通出行等方面,微信带动传统消费2732亿元。
朋友圈、公众号、移动支付、“小程序”,形成了微信的平台力量 报告认为,微信是以社交为核心的互联网工具,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,藉由“平台力量”实现。微信的平台力量主要体现在连接力量、协调力量、赋能力量三个方面。 这种平台力量的传导机理表现为,微信作为信息技术工具,其平台力量遵循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传导机理,即通过形成网络外部性、降低交易费用、促进分工精细化等方式将技术与组织创新传递至经济社会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、优化生产关系、打造新动能。
朋友圈、公众号、移动支付、“小程序”,形成了微信的平台力量
报告认为,微信是以社交为核心的互联网工具,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,藉由“平台力量”实现。微信的平台力量主要体现在连接力量、协调力量、赋能力量三个方面。
这种平台力量的传导机理表现为,微信作为信息技术工具,其平台力量遵循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传导机理,即通过形成网络外部性、降低交易费用、促进分工精细化等方式将技术与组织创新传递至经济社会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、优化生产关系、打造新动能。

微信的连接力量形成网络外部性,传导影响至经济与社会。微信连接用户规模越大,每个用户得到的效用就越高,价值随用户数提升呈幂数增长。
微信的协调力量有效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费用。借助微信提供的高效网络技术和智能匹配能力,经济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得以削弱,无论企业还是市场中交易达成和履行的成本都会下降,许多原本被交易成本约束的新组织形态、协同关系得以产生。
微信的赋能力量为众多主体提供了创业创新的条件,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分工精细化。公众号、朋友圈、微信支付及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催生了新的产品、服务和工作岗位。
与此同时,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,微信作为生产工具与各领域融合,形成了整体性的生态系统。在生态系统中,微信发挥连接、协调和赋能三大力量,产生经济社会影响。
微信围绕核心社交服务,建设朋友圈、公众号、移动支付、“小程序”等各方面的功能,形成了生态化的能力。微信将这些生态能力向个人或组织开放,使得其他主体获得技术和服务支撑,创新产品和服务,衍生出众多的小生态系统和新兴价值。

“小程序”将开启万物互联新方式
持续的高速发展后,互联网已经将人与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,以物联网为代表的设备互联将成为下一个热点,将为社会带来全新变化。微信作为社会的“连接器”,推动技术进步、拓展连接范围、创新连接方式,对人、设备、服务之间的互联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。报告认为,这些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
推动技术进步。微信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借助平台连接力量,积极布局智能硬件共性技术。成立模式识别中心,支撑前沿技术融入产品;构建实验室,加强人工智能研究。构建了安全、通用、完整的指纹认证标准,完成指纹行业产业链整合,为开发者提供支付级的安全指纹方案,目前已有超过1.2亿Android终端接入。
拓展连接范围。微信硬件平台推出空调、玩具、路由器、家居、电视、充值、健康、穿戴等八大行业的“微信硬件行业解决方案”,连接硬件厂家3000多家,设备激活量近3000万台。通过腾讯车联开放平台,连接车载系统,实现车辆智能联网,共享道路交通信息。
创新连接方式。除通过公众平台连接硬件外,微信2017年更上线小程序功能,开辟新的万物互联形式。以二维码扫描为入口,小程序与云端服务结合,未来可真正实现“所见即所得”的连接方式,将万物接入互联网,进一步便利用户生活。